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東京:六本木】不只是美術館-国立新美術館
「誰說到美術館就一定是看畫展、看藝術品?!」在東京六本木的國立新美術館,你便可以同時享受購物、美食、喝咖啡和閒逛的樂趣。 隨著六本木在2000年啟動的大型都市再開發,這個地帶陸續有許多美術館開幕:包括2003年啟用的森美術館(位於六本木之丘) 、2007年1月開館的國立新美術館和2007年3月開館三得利美術館(位於Tokyo Midtown)。三者成為東京嶄新的藝術據點,並在地圖上形成「六本木藝術三角」地帶。雖然在同一地區同時有三間美術館,但他們彼此並非是競爭關係;相反「六本木藝術三角」這個的定位是三家美術館館長一起共同研究的,他們希望透過互相的連結來互補不足,而同時將六本木地區做為藝術文化區的地位一起提升。於是各家美術館及六本木之丘和Tokyo Midtown進行聯合宣傳活動,鼓勵遊客同時參觀這幾個美術館。 而緊鄰青山公園的國立新美術館,就是建築師黑川紀章(1934-2007)生前最後的傑作。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東京:六本木】Tokyo Midtown 未來新都市藍圖
【東京:六本木】翻身大改造的六本木之丘
位於六本木之丘廣場有一個非常顯眼的9公尺大蜘蛛金屬雕塑,其實這是法裔美籍當代雕塑大師 Louise Bourgeois 的作品,名為「MAMAN(母親)」。大蜘蛛金屬雕塑的腹內有20顆大理石的卵,意指「保護著自己子女的母親」。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東京:六本木】21_21 DESIGN SIGHT「單位展」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大坑勵德邨行
建築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它的設計演變是根據之前不同年代的文化,經過吸收和消化所產生出來的。了解著建築形式的同時,也可以從中理解著過去社會演變的經驗和過程。
在香港島就有幾座樓齡超過四十年,至今仍有人居住的公共屋邨(簡稱公屋)。其中位於東區大坑道的勵德邨,就以其特別的圓筒形建築豎立在半山上,飽覽著維多利亞港景色,也算是景觀不錯的公共屋邨。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奈良美智:後311,「無常人生」
一直以來都對幾位日本著名的藝術家很感興趣,例如大師草間彌生、村上隆與奈良美智。其中一直都很想去日本直島地中美術館看看草間彌生的南瓜,和到青森縣立美術館觀摩奈良美智的八米高青森犬。幸好,奈良美智在香港舉辦為期數月的展覽,有大型畫作,幻燈片與立體作品。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北京798藝術區遊~中國創意抬頭?
幾年前去北京旅遊的時候,特意去了一趟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個藝術園區-798藝術區。
798廠區原是一個荒置的舊工廠區,在50年代有蘇聯和東德支持和設計建造的,其特色為東德的包浩斯風格,後來80-90年代間工廠陸續停產而閒置。至於他的轉變是由於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在遷校期間,以此處為臨時校舍及從事藝術活動。在二零零二年後,低廉的租金吸引來自北京周邊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機構在此發展,例如有回流的民運藝術家黃銳和攝影家徐勇遷進這裏做展覽場地。這裏逐漸形成了一個北京鮮有的藝術群落,故此798藝術區聞名於世,吸引許多國外遊客前來。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縮時攝影 Time Lapse: Hong Kong
第一次拍縮時攝影短片,用上超過五千張照片,斷斷續續地拍攝了合共兩年。
原理是在每個場景拍攝數百至數千張照片,然後按照每秒鐘24張照片的速度製作成影片播放,換言之一分鐘的短片便需要有1440張照片。製作方法可以很簡單,一支腳架,一部相機(有手動調節功能)和有間隔拍攝功能的快門線便可以。此外,近年有許多攝影發燒友不滿足於普通縮時攝影,故自製或購買一些特殊的多軸電動滑軌和雲台,以便在影片的透視感上製造更多變化。
正在努力製作第二條縮時短片!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塔門避世一日遊
身為港人想在假日裏忙裡偷閒,又怕在變態煩囂的鬧市會被逼得喘不過氣,只好短暫地到郊外離島避世-西貢以北的離島,塔門。
在港鐵大學站下車後,根著指示牌指示到馬料水渡輪碼頭便可以乘搭街渡到塔門。街渡所經過的地點:馬料水,深涌,荔枝莊,塔門,高流灣,赤徑,黃石碼頭。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麻痺在香港的璀璨夜景
自從在零九年買下人生的第一部單鏡反光相機後,便愛上拍攝香港夜間的城市景色。也許在今天的香港已經很難找到她的優點,但這裏的世界級夜景(維多利亞港夜景被稱為三大夜景之最)依然讓我們引以為傲的。不過更諷刺的是,我們迷戀的這些璀璨五光十色,卻是光污染、空氣污染和浪費能源下的產物。所以讓人不得不思考在現今嚴重全球暖化的問題下,香港是否真的要繼續任由這些大量在大廈外牆的電視屏幕和霓虹燈光所麻痺?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港島灣仔行中:從「被活化」的藍屋看社區保育
這次繼續在兒時居住過的灣仔皇后大道東一帶附近閒逛。
隨着過去數十年的城市化過程中,灣仔「活化保育」的重建項目逐漸落成,發展變得十分迅速,這使得很多從前區內的街市、舊建築及社區網絡逐漸消失,過去兒時富人情味的文具店、玩具店都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酒吧、酒店和商業大廈等。
「活化保育」從來都是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議題,究竟在發展城市和保留歷史建築的選擇上,應如何取捨?例如從清拆中環皇后像碼頭一事開始,「集體回憶」一詞被廣泛討論:有人說社會需要發展和進步,集體回憶能當飯吃嗎?也有人質疑這些集體回憶根本與他無關,為何要用公帑保留別人的回憶?更深一層:保留歷史建築到底是應該原址保留或是將原來的建築物整座拆卸,搬到別處重新安置? 故當討論到以那種形式進行活化保育,牽涉到社會內各個持分者的權益,問題變得更複雜,更難給一個清晰的答案。
訂閱:
文章 (Atom)